kindle电子书

资源下载,尽在我的书库!

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奥古斯都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斯通纳》姊妹篇,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奥古斯都》,是因《斯通纳》而再度被大众发掘的作家约翰.威廉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该作在1973年与约翰·巴斯的《客迈拉》一道分享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此书通篇以书信体写就,夹杂各人的回忆录、日记、手谕、军令、传单等等,在三卷的篇幅里展示了罗马第一位皇帝,屋大维·恺撒(奥古斯都)的一生。

约翰.威廉斯无意写一出史剧,在开篇即言明,自己改变了一些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历史记录缺失之处进行了补充、赋予一些历史未提及的人物性格等等,他更坦言,对那些将此作视为想象力产物的读者们深表感激。

十九岁接到舅公恺撒遇刺的消息,曾经希望成为学者的少年奥古斯都就此踏上征途。命运改变之际,他身边有三位挚友陪伴:善作战的Agrippa, 后来将尖刀刺入心脏以悼友谊的Salvidienus, 以及热爱文艺,之后为奥古斯都引介多位诗人的Maecenas. 一路上,奥古斯都牺牲了自己的姐姐,联合了安东尼和雷必达处理了恺撒的暗杀者,再赢得内战,打败安东尼和埃及艳后的强强联手,剥夺了雷必达的权力,至此,第一卷终了。

不知是否有读者也觉得,第一卷在恺撒遭暗杀,少年们上路这样激动人心的开篇后,一路下来竟有些平淡。小说里所出现的信件,并不是每封都像出自西塞罗之手般善辩,又或者同Maecenas所写的一样诗意惆怅。Agrippa描述的大战甚至有些冗长,让人不禁思量约翰威廉斯使用书信体,是否意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削弱小说的戏剧张力,使之更显真实?

作者在一次访谈中,透露了使用书信体的原因:

「若运用传统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我搞不好会写出像塞西尔·德米尔的电影或是一部浪漫史剧那样的东西来。况且我也不想让这本书看上去像是历史。其中的人物们那样鲜活,对我来说仿佛就生活于当代。我想要在小说中体现那种直观的当代感,却没搞明白该怎样做。同样,我也了解所有受过教育的罗马人都能写极佳的信件。西塞罗一天能写八封、十封乃至十二封信件。何况罗马当时的邮政服务或许和我们当代的一样好……我想要这些角色都能代表自己。我并不想诠释他们。我不想写一个二十世纪视角下的罗马时代。而书信体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发声……那些关于我们有多优越的狭隘概念——全是胡扯。」

进入第二卷,让约翰威廉斯为之着迷,并最终写下这部作品的重要角色——奥古斯都一生最珍爱的两个女儿之一,朱莉娅的自述终于登场。作为奥古斯都唯一直系后代(所谓的“另一个女儿”,当然指的是他耗尽心力建设、保护的罗马),朱莉娅聪慧、美丽,却难免沦为政治的牺牲品。父亲无子,为继承权问题她历经三次婚姻,最后因通奸罪被放逐至边远小岛。

威廉斯笔下的帝国之女,从青涩少女,到身体觉醒,对爱欲的顺从,解放天性,终于寻得真爱后招致幻灭,一系列的成长堪称精彩。但“公众需求以及个人所愿之间的矛盾心理”,在奥古斯都、朱莉娅身上不同的表现,以及父女最后的分离,或许才是本作最令人心碎的一笔。

去年上映的电影Steve Jobs里,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男主角乔布斯,曾言不由衷地告诉女儿:你的名字Lisa是取自电脑。最后,在一场发布会前,他冲上天台挽留已近成年的女儿,终于承认:“电脑当然是以你的名字命名的。”

奥古斯都将一生献给了罗马,对自己挚爱的女儿,他称之为”my Little Rome”(我的小罗马)。往后的岁月里他不得不承认,一语成谶,女儿与帝国的命运,竟息息相系。

朱莉娅曾问奥古斯都:这值得吗?为罗马所做的这一切,到底值得吗?一件事到头,要旁人来问值得与否,这真是太令人伤心。放逐女儿那一日,他在广场上偶遇幼年家中仆人的女儿,过了这么多年,他们都垂垂老矣……他对老妇人说:

“I have given to Rome a freedom that only I cannot enjoy.” (我为罗马带来了自由,却唯有我无福消受。)

他说如果自己不是罗马皇帝,绝不会将女儿嫁给提贝留那样的人。而女儿提问的这一刻,他在久久沉默后回答:“我必须相信这是值得的。我们都必须这样相信。”

Lisa不是以电脑命名的,电脑才是以Lisa命名的。罗马不是以朱莉娅命名的,但奥古斯都在最后却自陈: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给女儿的昵称有所误解。

并非因为他爱极了罗马,才这样称呼女儿。他赋予朱莉娅如此爱称,因那时他希望未来的罗马,亦能呈现出他在女儿身上看到的那般潜力。

最终,他深爱的女儿和罗马都背叛了他。

第二卷末尾,所有曾经的挚友几乎都离奥古斯都而去。或离世、或年迈归隐。Maecenas与贺拉斯相继逝去后,历史学家尼古拉斯记录下他的叹息:

“Perhaps we all died then, when we were young." (“或许就在少年时代,我们早已死去。”)

看到古罗马题材有些发憷的中国读者,长途跋涉至此却不难发现许多情节并不陌生。我们有过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对王侯将相的故事深谙于心:

陪你初出茅庐的人,没能陪你走到最后,

少年时代肝胆相照,却有一天要面对彼此冷却的心志、频繁的猜忌,和最终的兵刃相接。

往后的岁月里,你必定也会有珍爱之人,

好比朱莉娅之于奥古斯都,悉心培养,耐心教导,

最后有朝一日,

再由你亲手毁去。

要说熟悉,又岂止是权谋倾轧。奥古斯都在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关婚姻的法律时,他的挚友、诗人贺拉斯曾就其提出劝诫("and you may discover that your laws against adultery may be put to even more corrupt use than that which they were designed against"):法律在人心中私密的激情面前毫无效力。而恰恰是如他一般的诗人或哲学家,手无任何实权,或许能劝人向善。这难免让人想到子产铸刑鼎。他公布成文法的行为遭到晋国大臣叔向的反对,后者致信称:“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微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意即担心百姓会钻法律的空子,不利长治久安。叔向不仅表达了反对及担忧,还称过去没有铸刑书,但通过礼义、明辨事理的官员等,日子照过。这论调倒与贺拉斯有几分相似。郑国的这一改革最终收效良好,奥古斯都却没有这样幸运——他苦涩地承认政敌和朋友们是对的。他未曾遵守过这一法律,他的朋友们也没有。而这一法律派上的唯一用处,竟是通过判定通奸并实施放逐的方式救了女儿朱莉娅一命。

作家用两卷的长度,从各个侧面,以各种不同立场的人物之口道出奥古斯都迄今的一生,亦可作为古罗马的民风画卷欣赏,诗人、士兵、将领、老妇、名媛、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等等依次登场,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风俗……因而这是人物侧写,也是时代侧写(而这个时代对你我来说,或许也并不陌生)。在第三卷,他终于让这位罗马皇帝开口自述。拼图的最后一块补上了,又似乎一切都被推翻重来。不论如何,这都是让整部小说升华的一卷。

好像约翰.威廉斯特别擅长在终章写这种经提纯的灵魂。从《屠夫十字镇》到《斯通纳》,再到这本《奥古斯都》,他的视角看似由芸芸众生转向伟大领袖,但实则一直以来,威廉斯写下的是人类的灵魂。不论伟大或卑微,也不应由伟大或卑微进行划分。他传统、内敛、自省,将对情感的表达控制在严肃的维度里。他笔下的罗马皇帝于一生落幕的远航中,提笔写下致友人的书信,其中剖析了自己作为各种角色走过的岁月(“这是一个为铸就世界而塑造自我的人……”),年少的友情与志向,改变世界的命运与决心,文明与野蛮,人性的卑劣与其中一瞬之光,超越一切、纯粹的爱……最后他终于释然,罗马迟早将被征服,他从不因自己的伟业而感骄傲,却领悟了足够使自己感到慰藉的传承。于是他的灵魂终不至于被一切成空的绝望所压倒,在那片汪洋中得以沐浴着晨光,回顾少年时代的旧梦,驶向终点。

本书电子版将于2018年5月15日正式销售,敬请期待。亚马逊预定链接

我来说两句

本文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图书分类
我的书库手机端
帮助中心
会员登录 ×
新用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