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电子书

资源下载,尽在我的书库!

凝视深渊的人:评《心理神探: 我与FBI心理画像术》

 豆瓣评分:9.3分
前往豆瓣查看书评
前往中亚购买该书
 

1946年,芝加哥一名中年妇女在公寓中被杀。这起案件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直到次年12月,又发生了一起类似的案件。离奇的是,这次凶手用死者的唇膏在墙上留言:苍天在上,务必在我屠杀更多人之前逮住我,因为我无法控制自己!其后不久,更为残忍的谋杀案发生了:一名年仅6岁的小女孩从家中被胁迫带走,遇害并被分尸,尸体被扔到下水道中。当时,警方尚未发现这三桩案件是由同一凶手所为。

小女孩被害案传出后,芝加哥市人心惶惶。坐立不安的人群中,有一个名叫罗伯特•雷斯勒的男孩,只比被害小女孩大三四岁。爱看侦探片的雷斯勒对案情深感恐惧,然而又为之吸引,并和同伴们玩起相关的侦探游戏。

这桩“世纪大案”的凶手威廉•海伦斯最终因入室行窃被捕,并因被意外搜出此前几出案件的谋杀证物而落网。海伦斯当时年仅17岁,是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头脑冷静,非常聪明,也没有精神病”,杀人后也“平静如常”。这些都引起雷斯勒强烈的好奇心。他在长大后并未将此案丢在脑后,反而对凶手的留言记忆犹新。罗伯特•雷斯勒后来成为FBI犯罪学专家,也是《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 I的20年》一书的作者,对他来说,海伦斯的留言是他冥冥之中加入执法行列并成为犯罪分析专家的一个重要契机。

雷斯勒在FBI做过几年特工后,来到匡提克的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并在导师退休后接管了行为科学调查组。他最初主要担任教学工作,并利用犯罪心理侧写帮助执法人员办案。心理侧写是指犯罪心理学专家从作案者的心理状态思考,分析凶手是个什么样的人,会在何时何地进行下一次作案等信息,通常用于连续作案和悬案。揣摩罪犯的作案动机一向是雷斯勒兴趣所在,为了获取更多的一手资料,雷斯勒和同事一道,在监狱中走访了许多连环杀手和暴力罪犯,后来又凭借多年累积的经验,帮助F B I建立了一个全国暴力犯罪分析中心,通过这个不断完善的犯罪方法和动机的资料库,协助侦破那些悬而未决的案件。

《FBI心理分析术》除了提及作者的职场生涯和他对FBI内部一些官僚作风的不满,其精华部分还是雷斯勒的凶手访谈。而雷斯勒的走访对象之一,就是当年令他印象深刻的威廉•海伦斯。不过,雷斯勒承认,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访谈。海伦斯当初为了逃脱死刑,供认自己所犯罪行并以心理问题为由而避免上庭,被判终身监禁,尽管陪审团无人“相信这套说辞”。海伦斯后来成为模范犯人,在监狱里修完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但在雷斯勒面前他拒不认罪,并以罪犯的楷模自居。和雷斯勒一同走访海伦斯的同事、后来被誉为“现代歇洛克•福尔摩斯”的约翰•道格拉斯(此人另有一本类似的著作《心理神探》,可和《FBI心理分析术》对照着看),甚至被海伦斯的雄辩打动,以致一回到匡提克,他就查阅了所有的案情档案。而他查到的,不过是包括海伦斯指纹在内的铁证罢了。

行为科学调查组的工作高风险、高回报,显然不是谁都能胜任得了的。对连环杀手的访谈往往是一项不可预料的沉重负担,以致作者本人和他的同事都曾经莫名其妙患上包括心脏病在内各种的疾病,饱受折磨。事实上,执法人员和受访犯人之间的关系多少有点吊诡。雷斯勒在书中引用了一句尼采的话“与魔鬼作战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魔鬼。如果你长时间地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并以此和他的学生们共勉。
有些连环杀手非常聪明,在和执法人员谈话的过程中反而居于主动地位,利用对方的弱点或欲求将他们哄得团团转,使之最终一无所获。雷斯勒有位同事就在和某位凶手接触后就表现得行为异常,禁止其他人和凶手接触并“教给对方减轻死刑判决的方法”。凶手死后,他甚至悲痛欲绝。看过《犯罪心理》这类影视剧的读者知道,该探员恐怕已经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心理上已经被凶手控制和操纵,产生信任感了。
作者写道:“这名探员之所以如此反常,是因为这个犯人对人性有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够凭借这种天赋操纵他人心理并把我们的探员变成了他的俘虏。”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沉默的羔羊》中如大神般聪明绝顶而又内心强大的汉尼拔博士。在这里,戏剧来源于生活绝对不是句空话。雷斯勒本人就是《沉默的羔羊》、《汉尼拔》这类著名惊悚、犯罪电影邀请的顾问和专家,片中很多细节都是取自雷斯勒等人提供的犯罪史上有迹可循的案例。也因此,访谈,很多时候就是执法人员和罪犯之间的心理较量。要从访谈中有所收获,了解案犯的心理和作案规律,就得有和魔鬼虚与委蛇的耐性,但又必须果断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而不至于被犯人的话牵着鼻子走。

“连环杀手”这个名词是由雷斯勒创造出来。雷斯勒认为:“普通人对连环杀手有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他们杀人是因为双重人格,如果他们被治好,就不会再杀人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杀戮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永远不会满足,只会不断进行下一次的杀戮。这才是‘连环杀手’的真意所在。”对于连环杀手来说,杀人动机往往起源于他们自幼被压抑的心理。他们起初只是心生幻想,然后渐渐把这些幻想付诸现实且越来越精于此道,胃口也越来越大。这些人常有流连往返于案发现场的爱好。而当他们入狱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不是等待被判死刑,可能就是终身监禁)去回味那些作案细节,推敲自己的作案手段和警方的作为并寻找出应对之辞。对于这类案犯,测谎器往往不是他们的对手。

在雷斯勒看来,和这类犯人打交道,你既不能任其胡说八道,又必须努力找出对方性格或经历中较为积极之处,哪怕这很难。在投其所好、适当让步和软硬兼施之外还需要坚持立场,伺机提出关键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提问,通过各类犯罪心理研究方面的精英介入,行为科学调查组借此找出凶手的行为模式并在日后通过心理侧写为办案人员提供帮助。

尽管像雷斯勒这样的专家和他们的工作后来越传越玄,有被媒体过分夸大的嫌疑,心理分析工作却绝非可有可无。除了杀手访谈,书中还提供了不少素材,阐述在真实案件中,作者如何运用心理侧写来描绘凶手特征,帮助办案人员锁定疑犯。对读者来说,成功的心理侧写看似无中生有,不可思议,甚至这在受到帮助的警方看来,有时也近乎神奇。其实,这和作家所谓灵感迸发类似,是调查组人员通过经验积累培养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正是作者强调心理侧写最初还只是门艺术,还不够科学的原因。

此书由雷斯勒同一名职业作家合著,全书内容丰富,可惜编排未必合理,有些地方前后重复,容易令人不得要领。尽管如此,对任何一位对于FBI或犯罪心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此书仍是不容错过的。

我来说两句

本文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图书分类
我的书库手机端
帮助中心
会员登录 ×
新用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