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电子书

资源下载,尽在我的书库!
首页 > kindle电子书库 > 典藏频道 > 人文社科

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

  • 作者:[美] 亨利·詹金斯
  • 体积:491.54 KB
  • 语言:中文
  • 日期:2018-06-28
  • 推荐:

简介:本书是一场学者之间的对话,三位学者虽然来自不同的代际、不同的学科背景,但他们在相同的参与文化项目中展开合作,并试图解决相似的问题。我们希望本书能够进一步激发团体内部及团体之间的对话,这些团体包括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学者、关注参与文化的公民、业内人士、粉丝及其他任何关心我们文化的未来的人。理想的参与文化取决于集体协商和共享的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的理论应该以一种尽可能公开和合作的方式来得出。我们需要与利益相关者展开讨论,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基于自身多样化的经验、价值观和知识,就参与的未来与我们进行争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循着我们举的例子,聚集起朋友、合作者、批评者、学生和陌生人,就目前媒介变革的情况来讨论有关参与文化的问题。

电子书详细介绍

 本书是一场学者之间的对话,三位学者虽然来自不同的代际、不同的学科背景,但他们在相同的参与文化项目中展开合作,并试图解决相似的问题。我们希望本书能够进一步激发团体内部及团体之间的对话,这些团体包括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学者、关注参与文化的公民、业内人士、粉丝及其他任何关心我们文化的未来的人。理想的参与文化取决于集体协商和共享的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的理论应该以一种尽可能公开和合作的方式来得出。我们需要与利益相关者展开讨论,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基于自身多样化的经验、价值观和知识,就参与的未来与我们进行争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循着我们举的例子,聚集起朋友、合作者、批评者、学生和陌生人,就目前媒介变革的情况来讨论有关参与文化的问题。

编辑推荐

网民的狂欢,舆论的力量。
网络和粉丝文化繁衍出新的生活场景、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
互联网时代全民参与的洪潮无可阻挡。
是更为公平的环境,还是新壁垒的兴起?三位著名学者围炉座谈,从文化的崛起到商业模式的改变。人们该如何执掌这柄双刃剑,披荆斩棘。
“匿名者”黑客组织、美国贴图讨论版网站 4chan、哈利•波特联盟、《科尼 2012》视频、脸书(Facebook)网站 、Instagram 应用程序 、Minecraft 游戏等都代表了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文化。从亨利• 詹金斯(Henry Jenkins)首次提出“参与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这一概念至今的 20 余年间 ,这个概念得到了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 。 学者们试图利用这一概念来理解互联网时代新兴的文化现象及由电子互联技术和移动技术带来的新的发展可能性。与此同时 ,“参与文化”这一概念也被多方质疑 。追溯人们有关互联网的思考 ,探讨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有关电子媒介利弊争论的发展。在“参与文化”这一概念形成之初 ,没有人知道网络化沟通会以何种表现形态存在于社会中 ,又可能会对政治 、教育等领域造成何种影响 。 20 多年后的今天 ,在经历了网络的高速发展并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需要 ,也应该去回顾这些年来随着我们的文化与新媒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社会中的哪些部分被改变了,而哪些部分岿然不动……

作者简介

亨利•詹金斯:被誉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是当今媒介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亨利•詹金斯曾在麻省理工大学执教 20 年之久,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比较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主任,现任南加州大学传播新闻和电影艺术教授。作为新媒体领域研究的先驱之一,亨利•詹金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新媒介受众,尤其是粉丝的探索和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新媒体研究和粉丝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詹金斯于1992年出版的《文本盗猎者:电视迷和参与性文化》一书奠定了他在学界,特别是文化研究及受众研究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其后,他又从粉丝文化、参与性文化、融合文化等角度为文化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詹金斯既顺承了前人的思想脉络,又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在突出受众的主体消费地位的同时,肯定了受众的自主创造能力,丰富了文化研究的视角。

伊藤瑞子: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麦克阿瑟基金会数字媒体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伊藤瑞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青年族群对媒体技术的运用及数字媒体带给社会关系、社会认同和社群的改变。她是日本博客浪潮的推手、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MIT Media Lab)主任伊藤穰一(Joichi Ito)的姐姐。

丹娜•博伊德:现为微软研究院研究员、“数据与社会”研究项目创始人、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丹娜•博伊德是美国社会化网络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2009年加入微软研究院,曾担任雅虎和谷歌的研究员,也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at Harvard Law School)的研究员。曾发表过多篇被认为是研究社群网站的重要论文。有关丹娜•博伊德及其研究的报道曾出现在包括《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金融时报》和《福布斯》杂志在内的一些刊物上。

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
第1章 参与文化的定义 (1) ⋯⋯⋯⋯⋯⋯⋯⋯⋯⋯⋯⋯⋯⋯⋯⋯⋯⋯
拥抱“参与文化” (4) ⋯⋯⋯⋯⋯⋯⋯⋯⋯⋯⋯⋯⋯⋯⋯⋯⋯⋯⋯⋯⋯
参与式媒介平台 (11) ⋯⋯⋯⋯⋯⋯⋯⋯⋯⋯⋯⋯⋯⋯⋯⋯⋯⋯⋯⋯
参与与抗拒 (14) ⋯⋯⋯⋯⋯⋯⋯⋯⋯⋯⋯⋯⋯⋯⋯⋯⋯⋯⋯⋯⋯⋯
向更具参与性的文化前行 (22) ⋯⋯⋯⋯⋯⋯⋯⋯⋯⋯⋯⋯⋯⋯⋯⋯
风险在于何处 ? (24) ⋯⋯⋯⋯⋯⋯⋯⋯⋯⋯⋯⋯⋯⋯⋯⋯⋯⋯⋯⋯
网络化的个人主义 (29) ⋯⋯⋯⋯⋯⋯⋯⋯⋯⋯⋯⋯⋯⋯⋯⋯⋯⋯⋯
第二章 青少年文化与实践 (33) ⋯⋯⋯⋯⋯⋯⋯⋯⋯⋯⋯⋯⋯⋯⋯⋯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对自主权的追求 (36) ⋯⋯⋯⋯⋯⋯⋯⋯⋯⋯⋯⋯
网络时代的老与少 (40) ⋯⋯⋯⋯⋯⋯⋯⋯⋯⋯⋯⋯⋯⋯⋯⋯⋯⋯⋯
性别 、忧虑与道德恐慌 (43) ⋯⋯⋯⋯⋯⋯⋯⋯⋯⋯⋯⋯⋯⋯⋯⋯⋯⋯
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的年轻人 (45) ⋯⋯⋯⋯⋯⋯⋯⋯⋯⋯⋯⋯⋯
有关数字原生代的迷思 (48) ⋯⋯⋯⋯⋯⋯⋯⋯⋯⋯⋯⋯⋯⋯⋯⋯⋯
青年实践中的风险 (51) ⋯⋯⋯⋯⋯⋯⋯⋯⋯⋯⋯⋯⋯⋯⋯⋯⋯⋯⋯
分享与联系 (55) ⋯⋯⋯⋯⋯⋯⋯⋯⋯⋯⋯⋯⋯⋯⋯⋯⋯⋯⋯⋯⋯⋯
第三章 参与鸿沟与参与类型 (61) ⋯⋯⋯⋯⋯⋯⋯⋯⋯⋯⋯⋯⋯⋯⋯
类型与归属 (66) ⋯⋯⋯⋯⋯⋯⋯⋯⋯⋯⋯⋯⋯⋯⋯⋯⋯⋯⋯⋯⋯⋯
数字鸿沟与参与差距 (68) ⋯⋯⋯⋯⋯⋯⋯⋯⋯⋯⋯⋯⋯⋯⋯⋯⋯⋯
参与中的种族与阶级政治 (71) ⋯⋯⋯⋯⋯⋯⋯⋯⋯⋯⋯⋯⋯⋯⋯⋯
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82) ⋯⋯⋯⋯⋯⋯⋯⋯⋯⋯⋯⋯⋯⋯⋯⋯⋯⋯
第四章 学习与素养 (92) ⋯⋯⋯⋯⋯⋯⋯⋯⋯⋯⋯⋯⋯⋯⋯⋯⋯⋯⋯
参与式学习 (95) ⋯⋯⋯⋯⋯⋯⋯⋯⋯⋯⋯⋯⋯⋯⋯⋯⋯⋯⋯⋯⋯⋯
信息过载 (99) ⋯⋯⋯⋯⋯⋯⋯⋯⋯⋯⋯⋯⋯⋯⋯⋯⋯⋯⋯⋯⋯⋯⋯
管理媒介消费 (103) ⋯⋯⋯⋯⋯⋯⋯⋯⋯⋯⋯⋯⋯⋯⋯⋯⋯⋯⋯⋯⋯
媒介效果与媒介道德 (105) ⋯⋯⋯⋯⋯⋯⋯⋯⋯⋯⋯⋯⋯⋯⋯⋯⋯⋯
维基百科 (111) ⋯⋯⋯⋯⋯⋯⋯⋯⋯⋯⋯⋯⋯⋯⋯⋯⋯⋯⋯⋯⋯⋯⋯
什么贡献值得重视 ? (114) ⋯⋯⋯⋯⋯⋯⋯⋯⋯⋯⋯⋯⋯⋯⋯⋯⋯⋯
什么兴趣值得重视 ? (117) ⋯⋯⋯⋯⋯⋯⋯⋯⋯⋯⋯⋯⋯⋯⋯⋯⋯⋯
第五章 商业文化 (122) ⋯⋯⋯⋯⋯⋯⋯⋯⋯⋯⋯⋯⋯⋯⋯⋯⋯⋯⋯⋯
Web 2畅0 与参与文化 (128) ⋯⋯⋯⋯⋯⋯⋯⋯⋯⋯⋯⋯⋯⋯⋯⋯⋯⋯
如何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保持参与文化 (135) ⋯⋯⋯⋯⋯⋯⋯⋯⋯⋯⋯
粉丝文化和免费劳力 (139) ⋯⋯⋯⋯⋯⋯⋯⋯⋯⋯⋯⋯⋯⋯⋯⋯⋯⋯
在野兽肚子里 (148) ⋯⋯⋯⋯⋯⋯⋯⋯⋯⋯⋯⋯⋯⋯⋯⋯⋯⋯⋯⋯⋯
政策的地位 (151) ⋯⋯⋯⋯⋯⋯⋯⋯⋯⋯⋯⋯⋯⋯⋯⋯⋯⋯⋯⋯⋯⋯
第六章 公民参与和行动主义 (157) ⋯⋯⋯⋯⋯⋯⋯⋯⋯⋯⋯⋯⋯⋯⋯
网络化的力量和梦想法案运动(DREAMer) (162) ⋯⋯⋯⋯⋯⋯⋯⋯ 
何为领导力 ? (166) ⋯⋯⋯⋯⋯⋯⋯⋯⋯⋯⋯⋯⋯⋯⋯⋯⋯⋯⋯⋯⋯
培养活动家和哈利 • 波特联盟 (167) ⋯⋯⋯⋯⋯⋯⋯⋯⋯⋯⋯⋯⋯⋯
散播变化 :“科尼 2012”视频 、“会更好的”项目与 4chan (173) ⋯⋯⋯
结语 关于参与文化的再想象 (182) ⋯⋯⋯⋯⋯⋯⋯⋯⋯⋯⋯⋯⋯⋯⋯
核心价值观 (183) ⋯⋯⋯⋯⋯⋯⋯⋯⋯⋯⋯⋯⋯⋯⋯⋯⋯⋯⋯⋯⋯⋯
参与文化和政治 (184) ⋯⋯⋯⋯⋯⋯⋯⋯⋯⋯⋯⋯⋯⋯⋯⋯⋯⋯⋯⋯
对参与文化的描述和期待 (185) ⋯⋯⋯⋯⋯⋯⋯⋯⋯⋯⋯⋯⋯⋯⋯⋯
参与和人有关 (186) ⋯⋯⋯⋯⋯⋯⋯⋯⋯⋯⋯⋯⋯⋯⋯⋯⋯⋯⋯⋯⋯
参与文化与资本的关系 (187) ⋯⋯⋯⋯⋯⋯⋯⋯⋯⋯⋯⋯⋯⋯⋯⋯⋯
不断发展中的概念 (187) ⋯⋯⋯⋯⋯⋯⋯⋯⋯⋯⋯⋯⋯⋯⋯⋯⋯⋯⋯
参考文献 (189) ⋯⋯⋯⋯⋯⋯⋯⋯⋯⋯⋯⋯⋯⋯⋯⋯⋯⋯⋯⋯⋯⋯⋯⋯
索 引 (208)

我来说两句

本书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图书分类
我的书库手机端
帮助中心
会员登录 ×
新用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