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电子书

资源下载,尽在我的书库!
首页 > kindle电子书库 > 典藏频道 > 人文社科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 作者:[中] 王东杰
  • 体积: 1.20 MB
  • 语言:中文
  • 日期:2019-09-29
  • 推荐:

简介: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电子书详细介绍

媒体推荐

为什么普通话一定比方言正式?为什么北方人天然比南方人会说普通话?普通话与方言的纷争长达半个世纪,这种纷争既体现于各地对于本土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例如粤语或沪语)的保护行动上,也体现在义务教育课本用“姥姥”替代“外婆”称谓引发的争论里。学者王彬彬在为《经济观察报书评》撰文时提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的这本《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回应了普通话与方言话语次序背后的问题,即普通话是20世纪中国政治的衍生品,亦是形塑“现代中国”的关键元素。

王东杰认为,今日的普通话的形成与制定“标准”语言的权力次序有关。民国时期,北京语音在国语标准音上取得了压倒式的胜利,而在南方语言片区里,江浙地区的话语权又比福建、两广地区强。国语奠定了中央的统治权力,架构于地方方言之上,象征的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下移。而即使民国的“国语”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普通话”,这一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权力局势也并没有改变。更有趣的是,现在地方政府乐意将方言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加以推广,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了语言的“遗产”性质,而并非试图在下一代的教育中使其重获真正的生命力。这本书属于“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这个系列中值得关注的著作还有历史学家王笛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的《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以及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吴飞的《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等。——界面文化

名家推荐

一方之言成为一国之语,这是近代东亚各国家所经历的大变革。其间各种现象、事件、人物、思潮交织纠缠,混作一团。百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首望去一片迷茫。东杰此书,游刃于语言学与历史学之间,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语言学家从中看清了历史脉络,历史学家由此了解了语言演化的必然之理。跨学科研究,此之谓也。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 沈国威

内容简介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作者简介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等。

目录

导论:语言与历史
第一章 清季社会思潮与切音字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 切音字运动中的“国民”与“国粹”
第三章 切音字运动与“国语统一”思潮的纠结
第四章 汉语拼音化思想对“因声求义”说的继承式颠覆
第五章 白话文运动与汉字拼音化论证策略的调整
第六章 汉语进步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
第七章 “代表全国”理念下的国语语音标准论争
第八章 国语运动与汉语“方言”的成立
第九章 国语运动中的“不统一主义
第十章 中国现代标准语的“正名”与政治
结语: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附录 清末官绅对切音字的推行
后记

我来说两句

本书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图书分类
我的书库手机端
帮助中心
会员登录 ×
新用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