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电子书

资源下载,尽在我的书库!
首页 > kindle电子书库 > 经济管理 > 经济与金融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

  • 作者: 多作者
  • 体积:7.83 MB
  • 语言:中文
  • 日期:2018-02-24
  • 推荐:

简介:为什么有的国家银行体系非常容易发生危机,而有的国家非常稳定?比如美国自1840年以来银行体系发生了12次危机,而加拿大却从未发生过危机;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的银行体系,不仅危机频发,而且向居民和其他部门提供的贷款也极少。本书深入分析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政治和银行史,认为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并非由非预见的偶发事件造成。相反,这些波动源自政客、银行家、银行股东、存款人以及纳税人之间的博弈。而银行体系能否稳定,取决于制衡这些参与者的政治制度。因此,银行监管必须考虑政治因素。作者通过将政治史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政客、银行家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剖析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真正来源,为我们了解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减少金融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提供了极为有益且独特的视角。

电子书详细介绍

 为什么有的国家银行体系非常容易发生危机,而有的国家非常稳定?比如美国自1840年以来银行体系发生了12次危机,而加拿大却从未发生过危机;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的银行体系,不仅危机频发,而且向居民和其他部门提供的贷款也极少。本书深入分析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政治和银行史,认为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并非由非预见的偶发事件造成。相反,这些波动源自政客、银行家、银行股东、存款人以及纳税人之间的博弈。而银行体系能否稳定,取决于制衡这些参与者的政治制度。因此,银行监管必须考虑政治因素。作者通过将政治史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政客、银行家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剖析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真正来源,为我们了解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减少金融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提供了极为有益且独特的视角。

编辑推荐

作者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史蒂芬·哈伯创作的《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位列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开出的2014年度 图书榜单,得到国际各大媒体推荐。
本书首次把政治制度乃至政客纳入金融系统脆弱性分析,是一个全新的角度,是至今为止对金融危机分析最为透彻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哥伦比亚商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制度教授;斯蒂芬•哈勃,斯坦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和胡佛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目录

“比较译丛”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没有国家,无以成银行;没有银行,无以成国家 
第一章 如果稳健高效的银行是如此美妙的主意,为什么这样的银行如此稀少? 
银行业危机的非随机分布 
银行服务不足经济体的非随机分布 
有多少高效和稳定的银行体系? 
为什么功能失衡的银行体系普遍存在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本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原因 
第二章 银行交易博弈 
银行业的基础 
银行业面临的三大财产权挑战 
利益冲突中的政府 
金融财产权的政治逻辑 
威权政体 
民主政治 
关于国家及其银行:从静态比较到动态概念 
第三章 征服和生存的工具 
“现代世界”的起源 
主权债务合约的创新 
股份制公司 
特许银行和主权债务 
汇票、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 
特许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 
商业银行、民主和工业化 
政府特许新实体:中央银行和特殊目的银行 
伙伴关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四章 有负担的特权 
光荣革命和“银行交易博弈” 
作为垄断性政府融资机构的英格兰银行 
工业革命时期的金融“抑制” 
让他们品尝通胀之果:英格兰银行和拿破仑战争 
英格兰与苏格兰银行业的对比 
第五章 银行和民主 
不列颠治世的挑战 
打破英格兰银行的垄断 
不再是政府的垄断银行,而是最后贷款人 
最后贷款人“严厉的爱” 
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 
20世纪的战争、帝国和选举权扩大 
第二次三十年战争 
1945—1970年受限制的银行业 
监管套利、公众批评与1971年竞争和信用信贷管控改革 
麻烦的20世纪70年代 
撒切尔夫人和英国金融“大爆炸” 
2007—2009年危机和银行业的未来 
第二部分 银行家和民粹主义者联盟的代价美国与加拿大的比较 
第六章 民粹主义的滞碍 
农业民粹主义者和单体银行家联盟的殖民渊源 
殖民银行,殖民之痛 
“全国性银行”的开端 
联邦主义与美国早期的银行特许 
美国内部人银行体系的崩溃 
南北差异:分支网络、清算所和存款保险 
国内战争与全国和各州双层银行特许体系的建立 
极不稳定的银行体系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大萧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存款保险 
一个时代的终结:民粹主义者和单体银行家联盟的消亡 
银行业整合 
第七章 美国银行体系的新交易 
问题的核心 
挥之不去的政治影响 
为什么通过银行体系实施收入再分配? 
超级银行的兴起 
通往地狱之路由善意铺就 
民粹主义的丰收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政府支持企业的兴起 
事与愿违 
克林顿第三条道路的回归 
为什么不反对? 
高层盟友 
全美金融公司及其伙伴 
泡沫破裂之前的住房金融市场状况 
结论 
第八章 杠杆效应、监管失败和次贷危机 
监管失败 
在车轮下酣睡 
火上浇油 
为什么并非所有银行都选择冒险? 
《多德—弗兰克法》的救赎? 
结论 
第九章 持久的合作伙伴 
加拿大银行体系的政治根源 
寻求持久的交易 
联邦集权下的集中银行业 
初始条件导致的深远影响 
挑战与回击 
持续的兼并 
对持久博弈的修正:大萧条及其之后 
是否有黑暗的一面? 
结论 
第三部分 威权主义、民主转型和银行交易的博弈 
第十章 墨西哥 
失去的19世纪 
稳定威权下的裙带银行体系 
1897年《通用银行法》 
并非一切如意 
分崩离析:墨西哥革命 
无力回天 
1924—1925年会议 
革命制度党完美威权统治下的银行业 
革命制度党和银行 
第十一章 当威权终结 
脆弱的交易 
如何出售新窃取的银行? 
1995—1996年银行危机:对革命制度党威权统治的致命一击 
民主化和新银政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机器:巴西帝国的银行业与国家财政 
漫长的孕育 
通货膨胀税的萌芽 
新世界的君主:唐佩德罗一世时期的通货膨胀税 
保守无为的国家 
无为政府,无为银行 
第十三章 巴西通货膨胀税的民主化结果 
再见,奴隶制;你好,信贷宽松 
再见,君主统治;你好,金融诈骗 
旧共和:以不变应万变 
通货膨胀税再现:第四巴西银行 
从旧君主到旧共和 
威权民粹主义下的银行业政策 
规避通货膨胀税的恶性循环 
军事威权统治下的

我来说两句

本书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图书分类
我的书库手机端
帮助中心
会员登录 ×
新用户注册 ×